不断地跨界谋变,让汤敏志律师领略了不同赛道的风景,拓宽了他的专业和人生广度,也令其在聚焦深耕时有了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开阔、更具穿透力的视野。
——编者
汤敏志律师现为德恒北京办公室合伙人。自2007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历经了从法官到企业法务处负责人,再到现今成为知名律师的多重身份转换,一路走来都在跨界谋变。然而,他未曾离开过法律这一职业主轴,业务始终聚焦于诉讼仲裁和企业合规,服务的客户也一直都是以国有企业为主,角色的转变,并没有改变他对聚焦深耕的坚守。
“我更愿意这样看待这个问题,在每个阶段都努力喜欢当下的工作。对于现在做律师来说,律师职业比较能体现个人成就感,能不断接触新事物,生活也能始终保持适度的张力,而且身、心都相对自由。”对于记者提出的最喜欢哪个职业的问题,汤敏志微笑着说道。
2023年他刚刚收获了两项荣誉:“LEGALBAND客户首选:合规律师15强”“LEGALBAND客户首选:国资国企律师15强”。
跨界:经历多了视野也就更开阔了
汤敏志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初入职场时,他的第一个身份是法官,他在北京市某中级人民法院工作了多年,主要负责民商事案件的审判工作,其间他审理的案件数量超过了1000件。“毕业后我就进了法院,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是觉得学了这么多年的法律就应该去法院工作。”他说。
时移世易。
随着逐渐适应了法官的工作甚至开始变得有些游刃有余了以后,其日常工作的画面就变成了:流水的案件,和赶着去开庭的自己。“工作开始变得有些重复和单调,成就感也不那么强烈了。”汤敏志表示,他不喜欢躺平的生活,希望工作能始终让自己的人生保持适度的紧张感,“人在累了的时候渴望休息,可长久的松弛和一成不变,依我的性格,反而会受不了。”
2012年,他辞去法官职务,加入某中管央企,开始了另一段人生旅程。在这家企业的总部他先后工作了7年,担任法律事务处、合同管理处的负责人,具体负责集团合规风险防范、重大诉讼和投融资项目法律管理。他坦言,当初离开法院到央企做法务时并不清楚自己将来到底要做什么,只是期望能有所改变。
心里的声音,指引脚下的路。
2019年初,汤敏志再度更换赛道,加入知名的“红圈所”中伦律师事务所,成了一名律师。期间,在所在团队他先后任国内争议解决组组长、合规与政府监管组组长。此后,他又先后加入安理和德恒律师事务所,担任合伙人。“现在回过头来看,每一次职场转变其实都非常自然,没什么特别的理由。”汤敏志说。但每踏上一段新征程,他都会全力以赴,认真而用力地生活,而汗水最终也没有辜负他的努力。
从法院到央企,再到律所,两度调整人生赛道,沿途的风景变了,汤敏志的职业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了,职业方向也越发明确了。
聚焦:只想深耕自己熟悉的领域
正如当代作家余华所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法院和央企的工作经历直接影响了汤敏志对执业领域的选择。“在法院时,我主要负责审判工作,因此处理诉讼仲裁业务会更加得心应手。后来转战央企,我又接触了企业的合规管理、投融资等业务。”正因如此,成为律师后的他将业务聚焦在了诉讼仲裁和企业合规上。“艺多不出巧。我只想深耕自己熟悉的领域。”
这种建立在跨界经历之上的专业聚焦,给了汤敏志一些天然的优势:懂法官审理案件的逻辑,也懂委托人商业层面的考量。
裁判者思维:别把案子审出“花”来了
由于曾长期担任法官,汤敏志具有裁判者思维,能够自然而然地站在裁判者立场识别争议焦点,进而据此设计诉讼策略。他表示,裁判者思维相较于当事人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中立,法官需居中裁判,确保结果的客观公正;二是案件要安全、不出事,并且尽可能快速高效地得到处理。
“刚进法院时,我的师父就曾叮嘱我,千万别把案子审出‘花’来了。”汤敏志说,这句话他至今记忆犹新。对法官来讲,审理案件只是工作,跟别的工作没有太大区别,在身后卷柜里还有几十上百件未结案的情况下,法官也只能优先考虑尽快结案,所以别审出花来,久拖不决。因此,法官大多很看重一项能力,即驾驭庭审的能力。
在庭审时,法官会引导当事人紧紧围绕争执焦点有针对性行举证、质证和辩论,不跑偏不失控,以确保庭审的效率和质量。“有时律师认为在事实或法律方面存在争议的点,在裁判者眼中很可能并不存在。从一开始进行询问时,法官就有可能已经在考虑如何撰写判决书了。”汤敏志说。
因此,他说,具有裁判者思维的律师,会主动去适应法官的这种思维习惯,在设计诉讼策略时聚焦关键争议焦点,有时甚至主动放弃虽也有道理但把握不大的点。“是纵深防御步步为营,还是集中火力力保一两个争议点,勇敢做出战略放弃,其实不能一概而论。大多当事人、律师可能会选择前者,追求对抗的厚度,但有时候火力分散并不是一个好事,承办法官撰写判决书时为了论证结果的合理性也有可能‘偷懒’,选择性回应其中几个争议问题;如果争议点非常集中,就那么一两个,就能迫使法官不得不一一做出回应。这时候,在具有自由裁量空间的时候,法官就得好好衡量一下了。”
商业思维:打官司可能是最后的选择
除了具有裁判者思维,汤敏志还通过长期代表企业管理诉讼的经历,培养了商业思维。 “作为商事主体,官司的输赢有时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实现其商业利益的最大化。”他说,而商业利益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它指的不只是经济目标,还包括当事人长远和宏观目标的达成。
跨界的经历,和在细分领域多年的深耕,逐渐让汤敏志在处理具体案件时展现出了开阔的视野,并积累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人们常说,凡诉讼必有风险。只要诉诸法律,就要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可是,在法官眼中,同一类型的案子处理了成百上千个后,大部分案件的结果其实是可以大致确定的。”汤敏志说。
因为做过法官的缘故,汤敏志能够对案件的成功率和可能的结果做出精确的判断,因此常能提供更合理的建议,包括通过客观分析成本与收益,协助当事人决定是继续诉讼还是选择和解。
“例如,如果我方主张100万的赔偿,但我知道法院大概率会判赔50万,那么通过和解获得60万或70万以上的赔偿就是可以接受的。”他说。这种可接受性的判断,正是基于律师对法院判赔结果的精准判断。
在企业的工作经历,让汤敏志见证了各种类型的交易,也使他更能理解委托人的真实诉求和商业考量。甚至其本人也曾作为当事人参加诉讼,对当下诉讼环境的复杂性更有切身体会。因此,接手一个案件后,除了诉讼手段之外,考虑到结果的不确定性和漫长的时间成本,他常常会尽力帮助委托人寻找其他解决方案。而他的商事经验,很可能会给委托人带来额外的价值。
例如,他所在团队曾受某知名药企的部分股东、高管委托,就公司创始人去世后公司控制权争议提供法律服务。本案在当地各级法院、BVI涉案多起,涉及公司决议效力、股东知情权、信托持股等复杂问题。
尽管汤敏志和团队通过努力营造出了对己方有利的局面,设计的多个诉讼仲裁已经取得理想结果,但后来他们并没有选择将官司继续打下去,而是设计了一个新的方案——金色降落伞计划。它既能让老股东带着丰厚的收益退休,体面告别、安度晚年;也让公司控制权顺利交接,保证了明星企业的经营重回正轨,让老股东深感欣慰。这个方案,委托人事前并未提出相应的诉求,是团队基于对企业的认识和对行业的了解,从最大化维护当事人利益的角度出发设计的。“毕竟,打官司只是手段,实现商业诉求才是目的,事实上,诉讼是很多人最后的选择。”汤敏志说。
专业:律师的价值是给出超出预期的方案
当然,作为律师,除了考虑商业利益问题,还必须同时兼顾法律风险和合规问题。法律有很多“留白”,问题处理起来有时会很微妙,一个合格的商事律师绝不能只是告诉委托人法律条文是如何规定的,还必须对执法动态等有所预见并提前做好应对准备,“有时,法律规定是一回事,具体执行又是另外一回事,这需要律师去灵活把控。”
“一个律师常年深耕于某个细分领域,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有时候会比委托人更深刻,能够提出委托人未曾考虑过的新的解决方案。要最大化维护委托人的利益,有时还要求律师具备一定的能力,去引导当事人更好地处理问题。”汤敏志说。
从事律师工作以来,汤敏志已成功办理了一批在金融领域、资本市场,或者诉讼仲裁专业领域有影响力的复杂商事案件。
他所在团队曾受某著名保险集团实控人家属委托,统筹处理该公司刑事案件后千亿资产维权工作。该案涉及关联公司200多家,涵盖民事、行政、刑事各类案件百余件,在上海、北京多地法院、仲裁机构涉诉,是一起非常复杂和敏感的商事案件。然而,凭借团队的专业表现,他们最终成功帮助当事人实现了部分诉求。
“依法依规、有勇气但不莽撞,统筹推进民事、行政、刑事案件的处理,是我们在代理该案中坚持的原则。”汤敏志说。
他们还代理过一起典型的对赌投资纠纷仲裁案件。该案的事实本身并不复杂,但当事人主张的回购触发事件则非常难以认定:目标企业创始股东的“重大不诚信”行为。可能是预计到案件的难度,其他同期投资人都按兵不动。
“何为重大,何为诚信,几乎没有一个字是法律上能够轻易界定的。这类争议点是大家非常不愿意碰到的。”汤敏志说。在事实比较清晰的时候,说理就彰显了律师的功底。在层层递进的周密论证下,最终本案取得完胜。对赌纠纷案件是非常常见的一类案件类型,但类似的成功案例还不多。
“如果感觉律师的专业水准跟自己差不多,当事人为什么要花钱请律师呢?”汤敏志这样说。
合规:业务前沿的“抱薪者”
“合规管理在我国刚刚起步,没有先例可循。我从业比较早,咨询我合规管理业务的,除了客户外,同行来咨询的,差不多一样多。我感觉给出的最有价值的建议是:花时间跟你的客户泡在一起,大家一起琢磨出最有效的方式和成果体现形式,务实地解决问题。”得知自己入选“LEGALBAND客户首选:合规律师15强”的消息后,汤敏志发了这样一条微信朋友圈。
其中透露出一个鲜明的信息,即他是中国法律服务市场最早从事企业合规体系建设业务的律师之一。事实上,他也是该领域业绩最丰富的律师之一,已为超过40家央企国企提供合规法律服务。
企业合规管理体系建设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服务业务类型,始于国务院国资委2018年11月发布的一份规范性文件。汤敏志在企业工作期间,较为深入地参与了该文件的出台过程。2019年初,他开始律师执业,顺理成章开展合规业务。当时面对突如其来的合规业务,大多数团队还不敢接手。
也因为这样的机会,他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的业绩经验,对任何一个细分领域来说,实实在在的经验都是最重要的。
“跟我的同学比起来,我从事律师比较晚,但是我很幸运地赶上了合规这个赛道,在企业合规领域,我当然是最早开展这个业务的律师之一,甚至在其还没有成为律师业务之前,我在企业已经深入参与这方面工作,比大多数人更了解国资委要求和相关文件的出台背景。”汤敏志自信地说。
作为该专业领域业绩最丰富的律师之一,他和团队这些年已经做了不少有价值的探索,也有不少成功案例。
比如,在为企业搭建合规管理体系时,他们一直坚持“最小改动原则”。所谓“最小改动”,就是只要能达到企业合规管理设定的目标,对其他既有的管理体系能不改动就不改动,能做小改动的就不做大改动。
汤敏志表示,各种管理体系分属于不同部门主管,许多问题很难通过合规来“一统天下”,一段时间内,把握不同部门之间的责权边界,推进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依然非常重要,并且将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尽管大家都认为企业合规是一个蓝海领域,前景广阔,但作为一个律师业务,当前还只能算一个小众领域,在这样一个小圈子里,被央国企真正认可的合规团队不算太多。
不同的团队也逐渐形成各自的特点,对汤敏志和他的团队来说,具备多年央企工作经历,了解央国企思维模式和诉求;参与监管文件出台,理解监管背景和要求;积累了比他人更多的业绩经验,提交的工作成果更符合企业经营实际,是他们团队的醒目标签。
汤敏志在该专业领域的表现已得到社会的多方面认可。他是瑞士通用公证行(SGS)的全球注册专家、民生智库法律专家顾问,深圳大学合规研究院首批校外导师,还曾担任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授课老师。
在本文形成之际,我们也了解到,汤敏志和他的团队将从事合规业务以来的经验提炼总结,一本来自合规业务一线的合规管理建设书籍即将出版。在德恒律所的公众号上,我们也发现,他和他的团队开辟了合规研究专栏,7编40篇文章正在陆续推出。他对合规业务的前沿性探索也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追求:“做律师,让我更能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做事”
“我是个喜欢追求极致的人,做法官和在企业担任法务时,集体作业的色彩更重,需要妥协的地方更多,做律师,我可以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做事,这让我感觉更舒服。”汤敏志说。
虽然现在的法律服务业很“卷”,但汤敏志依然相信它是一个非常有前景并且有意思的领域。在他看来,虽然法律服务市场与经济环境有关,但它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未来的法律服务商会越来越遵循二八定律,即20%的顶尖服务商将占据80%的市场份额。因此,要想在某个领域立足,就必须用追求极致的心态来要求自己。只有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努力攀登到“头部”位置,才能享受到更好的收益、领略到更好的“风景”。这个极致,除了指专业上要做到极致,还包括在业绩上也要做到极致。
因此,对于新入行的法律服务者,汤敏志建议他们先找准自己的赛道,然后沉下心去持续深耕。“当你拿出一个方案,内心觉得其他人不会比你做得更好的时候,就说明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水准,同时说明你也已经为这个事情竭尽了全力。这种信心很重要,而支撑这种信心的底色毫无疑问是你的专业实力。”
一直以来,汤敏志都非常自律。尽管工作很忙,但任何时候看到他,他整个人都是给人一种非常清爽的感觉。至于原因,从他们微信朋友圈就能找到答案:截至2023年10月,他累计跑步435天,总里程3000公里。
他的专业和勤勉也给客户留下了深刻印象:“汤敏志律师非常认真负责,凡事亲力亲为,能够充分理解客户的需求并给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个人的生命长度虽然有限,但广度却可以由自己的脚步去决定。基于自身的特质,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久久为功,持续深耕,披星戴月走过的路,终将繁花盛开。汤敏志,作为三栖法律人,没有给自己的人生设限,同时每一段路程他都足够努力,因此,也足够有宽度,足够精彩。
汤敏志:“合规将是企业未来最重要的管理方式”
问:您是最早从事企业合规体系建设业务的律师之一,也是业绩最丰富的律师之一,见证国内合规业务的发展路程您最深的几点感触是什么?
答:首先,我最大的一点感受是:合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趋势性的管理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监管环境的变化,最有效的管理方式都是在不停地往前推进的。而在新时期,对于企业来讲,合规将是其未来最重要的管理方式。
其次,合规是交叉业务,作为律师必须既懂法律又懂管理,这样才可能把它做好,也就是说,并非每个律师都适合做合规业务。与此同时,当下律师行业非常卷,但那些交叉领域却极可能产生新的业务增长点,而合规恰恰就处在非常典型的交叉领域。
第三,律师毕竟不是纯粹的学者,你的服务对象是企业的话,企业关心的事,就应该成为你研究的内容。像诉讼、非诉、反垄断、上市,等等,这些业务都可以视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合规无疑更是企业的基础性管理。因此,我认为律师应该参与到合规工作中来,这符合法律服务的内在逻辑和本质。
第四,律师参与企业合规管理业务后,往往会对企业有非常深刻地认识,尤其是企业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合规是企业的基础管理体系,搭建的过程中,律师常常会将企业的方方面面了解个底朝天,因此,对企业的认知会非常全面——从高层的战略思维到一线员工的日常工作,从中层管理者的协调到各个岗位的具体职责,都能把握得非常清楚,而企业员工或管理层可能只了解自己工作范围内的部分。这对于律师为企业提供诉讼、仲裁等其他服务,也非常有帮助。实际上我80%以上的业务都来自客户介绍,而大家之所以愿意找我们,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曾帮助他们做过合规管理方面的工作,彼此都非常了解。
问:您对合规这一法律细分业务有何观察?
答:我觉得有这样几个细分业务值得关注。
一是贯标认证业务。这是我们现在做得比较多的一个业务类型。贯标认证有几个好处。首先,拿到一个权威的认证证书后,可以取得技术性的信任,无论是跨境业务还是面临监管、处罚,都有很大帮助。其次,有了贯标认证后,企业的法律合规部门开展工作会更容易,因为认证的范围很宽泛、全面,涵盖了合规管理的各个方面。在贯标认证的过程中,整个合规管理的要求都达到了,之后每年的工作只需围绕这些标准进行即可。这样,你会发现接下来的工作非常有章法,不会感到迷茫。
二是合规审计和有效性评价。很多人希望提升自己公司的合规管理水平,但不知道从哪里着手。这时,你需要做一个合规审计或有效性评价,以找到短板、识别弱项,从而确定发力的地方。这也是一个合规管理优化的过程。
三是合规监管调查应对。企业时时处处都面临各方面监管,市场监管、行业监管、国资监管等等,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监管应对需要专业力量的介入。外部机构的介入,不是帮企业逃避制裁,而是合法合规的争取权益、高效的沟通、提出解决方案,以及通过合规培训、合规建设帮助企业建立长效机制等。
四是内部调查。这类业务民营企业需求更大,对于企业内部腐败问题,外部第三方机构介入调查,更具独立性、专业性,律师的外部身份可以避免企业内部利益冲突问题,律师的专业素养又可以保证调查过程的合规性,避免产生次生问题。
五是相关的专项合规。例如,制度管理的合规、合同管理的合规、采购的合规、公司治理的合规、反商业贿赂合规、数据合规、医药等行业型合规等,这些都是细分领域可以深耕的地方。
问:关于合规,您所提的“新《办法》、新思路”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答:这已经是2022年针对国资委发布的部门规章提出的了,核心观点就是,合规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纸面,成为束之高阁的文件,必须落地实施,因此,有效性是合规管理的第一关键词。
那么,如何实现其有效性呢?
这显然是一个系统工程,我有以下几点理解。
(一)合规管理是全公司的事情,而不是某个部门的事情。合规风险防范的主体和责任在各个一线部门、一线单元、一线业务人员。要想有效,就得激发各个业务部门、业务人员参与合规管理的积极性,并提升他们的合规管理能力。不仅要让他们有这个意识,还要有这个能力去做合规。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有效的合规管理要围绕业务、服务于业务,要下沉到一线业务单元去做合规。比如,要提升国资委要求的“两库三清单”的效果就应该把它拆散打碎,然后把清单融合到具体的业务中去,融合到更有效的管理模式中去。
(三)开展日常合规文化的培育。这是基础性工作,也是长期性工作。
(四)可以借助数字化手段等新技术。比如,基于AI大数据大模型来识别企业的风险,为风险进行画像,进行有效的风险预警。这是合规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向。(文/彭川)